据银多网了解,在平阳县山门镇,一场“生猪养殖整治运动”正在开展。
5月8日,《浙江日报》刊登的《平阳山门镇十个村村民集体呼吁——彻底整治养猪场污水》一文将山门生猪养殖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更直接促成了此次生猪养殖整治运动。报道刊出当晚,山门镇立即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第二天就组织力量对镇内各生猪养殖场开展摸底排查,并在平阳县副县长张端坤主持下,与平阳县环保局、水利局(治水办)、农业局(畜牧)、住建(三改一拆办)等部门相关人员一同讨论研究处置方案。
这次整治运动进展如何?记者日前来到山门镇了解情况。
立下“军令状”
坚决关停所有超标排放养殖场
5月9日,山门镇成立专项工作组,由镇委书记总负责,镇长一线指挥,下设宣传、维稳、执法、拆迁、政策处理等小组。专项工作组制定了工作计划,并立下“军令状”: 坚决关停所有超标排放生猪养殖场,切断污染源,把缺少污染处理设施、群众反映强烈、涉河涉水的养殖场列为首批关停拆迁对象,争取在几周内完成关停拆迁工作。
根据计划,该镇三套班子、机关干部、相关社区对养殖户实行分片包干、逐一开展详细调查。并将启动生态修复工作,发动社区、部门站所、村干部,组织河道保洁员、环卫工人对受污染沟渠开展“污染整治、环境清洁”大行动。
作为此次整治运动的负责人之一,山门镇镇长叶舒告诉记者,“一些具备基本沼气池的养殖户,我们会让环保部门把关看其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不过,就长远来讲,严格标准和依法关停拆迁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办法。”
在山门镇,针对生猪养殖开展的整治行动这几年并不少见。据统计,近两年该镇累计投入500多万元开展生猪养殖专项整治。前两年,对禁养区内怀溪、畴溪干流沿线生猪养殖场进行整治,关停拆除62家,减少生猪存栏数12400余头;去年,对高墩溪1.5公里河道进行专项整治,引导溪流上游西山村11家养殖户自行拆除生猪养殖场,并将其列入2015年重点污染整治计划中。
百来人“兵分三路”
入户排查30家养殖场
整治行动,入户摸底排查成为第一步。
“一头、两头、三头……整个周末,全镇100多名机关、社区工作人员加班加点,投入到清点猪数、测量养殖场面积等排查行动中去。”山门镇宣传委员顾海霞这样告诉记者。
目前,该镇已完成入户摸底排查工作,100多名工作人员分成三组,分别对镇内30家养殖场进行逐个排查,掌握生猪头数、养殖面积、排污处理等基本信息。
根据排查,此次《浙江日报》所报道的造成污染的生猪养殖场分布在水门头村、亭后村、西山村、大楼村、屿边村等限养区内,存栏生猪约2.3万头,养殖时间大多在10年以上,部分养殖场拥有简易排污处理设施,并向国土部门报备农业设施配套用地。
妥善处理存栏生猪,对不可出栏的幼猪通过畜牧部门检疫后转移到其他排放达标的生猪养殖场,对可出栏的生猪通过市场部门联系商户尽快出售;严格控制养殖排泄物排放,禁止用水冲洗方式直排,督促养殖户严格按照干、湿分离工艺处理排泄物……对排查内容和后续处理,每一名工作人员都背得滚瓜烂熟,为的是让户主通过他们能耳熟能详相关政策内容。
作为此次摸底排查工作人员之一,西山村驻村干部温央央对西山村初期的排查结果乐观中有些担忧。“西山村有13户养殖户,平均存栏数在200至300头之间,最多存栏500头。相对其他村庄,我们村算是少的了,户主思想工作也好做些。”但整治运动后,养殖户的生计问题如何解决让她有些担忧。
温央央告诉记者,西山村村民外出创业的占多数,养殖户一般是40、50岁的中年人,再就业有难度,一旦没有养殖场,未来的生计令人担忧,这也是他们思想工作最难攻克的地方。
鼓励户主“转产转业”
希望有机会搬迁至集中养殖区
山门镇属于山区乡镇,生猪养殖是部分困难群众生活收入的重要来源,全镇生猪存栏量一度达3万多头。而多数户主养殖已有几十年,突然“转产转业”显得十分困难。
“我只有200来头猪,2009年的时候就安装了排污管、沼气池,如果不能通过环保标准,是不是可以指导我们怎么整改。”今年50岁的西山村养殖户廖师傅边说边带记者去看他家的简易排污处理设施。在该镇的西山村和屿边村,有好多户和廖师傅一样在养殖场安装了简易排污处理设施。
“原则上,我们是鼓励养殖户‘转产转业’,发展农家休闲旅游项目是目前看来的一个好方向。”叶舒说道。做好养殖户后续安排,山门在合理赔偿养殖户损失的同时将加大帮扶力度,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引导养殖户转产转业,并提供技术培训、事项审批服务等方面的帮助。
另外,养殖场关停之后,部分养殖户不愿意“转产转业”,将面临失去主要生活来源的困境。在保持高压态势的情况下,山门镇希望当地县委、县政府能否优先考虑,将希望继续养殖的养殖户统一搬迁到该县其他乡镇的集中养殖区。来源:温州日报瓯网